花甲退休厂医义诊十年不求回报

绑袖带、戴听诊器、专心测量、仔细记录……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,测量血压是最基本的一项技能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,一位退休厂医不求回报地坚持了10年,至今仍在继续。

行医四十载花甲之年投身社区

前一个周六下午1点半不到,觅渡社区内又开始热闹起来,满头银发的老人们手中或拿着最近的病历卡,或举着拍了不久的片子,等着他们的“私人医生”来“上班”。不久,一位老先生步履矫健地走了进来,招呼着大家。渐渐地,社区服务大厅里人越来越多,大家也井然有序地排成一条长队,等待眼前这位老先生为自己量血压。

这位老先生就是居民口中的“百姓药箱”沈孝松医生。今年76岁的沈医生曾是光华水泥厂的厂医,年轻时在部队当兵就开始学医。16年前,沈医生退休了,在常人看来,他把生命里40多年的时光贡献给了医疗事业,也该享受一下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了。可他闲不住,依旧在从事“老本行”。十年前,他“正式”退休了。有一次,他到社区参加活动时,发现不少居民渴望健康,但却缺乏保健和医疗常识,结果小病变大病。和社区商量后,沈老重拾这份割舍不下的职业,成了一名坐诊社区的“小巷医生”。

相约星期六当上百姓“私人医生”

不知不觉,沈老这一做,就是十年。每个义诊时间,他从不缺席。“今年年初三,是沈老的义诊日,考虑到地上还有积雪,我们想取消一次,但沈老却准时来到社区。”说起沈老,觅渡社区的每个人都不由赞叹。“我们觅渡新村里,居民可能不熟悉卫生所在哪,但沈老的社区义诊却无人不知。不少人每次都提早来候诊呢。”社区主任顾朝介绍,如今,周六看诊的队伍越排越长,上百号居民都成了沈老的忠实“粉丝”。在他们眼中,与沈医生相约星期六,已然变成了一种习惯。

沈老的好口碑在居民间不胫而走,一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听了,也想让他来给自己量量血压,瞧瞧身体,可年纪大了,腿脚不便,前去“就诊”实在有困难。沈老得知后,背起药箱,亲自登门服务。“上周,沈老就跟我们去了三户老人家里。这么冷的天,还坚持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,访问病情,连我们社区工作者都打心眼里敬佩他的热心肠。”“80后”社区书记金丽娜说,人家外国有私人医生,现在沈老就是他们社区百姓的“私人医生”。

除了义务量血压,沈老还为大家提供详尽细致的医疗咨询。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的特点,沈老提出了一些科学锻炼和规范饮食的方法,每期社区宣传栏里都能看到。

义诊十年声声道谢是最好的回报

“血压:140/80,正常;建议:多做简单的锻炼,多吃蔬果。”帮刘老伯量完血压,沈医生随手记录在本子上。刘老伯是高血压患者,两年前开始到社区就诊,在沈老食疗加运动的“平民”治疗下,血压一天天稳定下来。翻开沈老的记录本,记者发现像刘老伯这样的“常客”还有不少,哪天为谁看病、谁的身体有什么问题、治疗建议等,都清晰地记录着。十年下来,这俨然成了百姓的“健康档案”。如果他们想要看看以前的血压,一查就清楚了。

沈老每次义诊,都有三四十人来就诊,十年下来,粗粗一算,竟已服务了6000多人次。“沈医生这么多年来风雨无阻,不图名不图利,真不容易。”65岁的胡阿姨感叹道。但真正的好人总是说得少、做得多,沈老就是如此,“这6000多声道谢,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了。”他还说,看到老人们身体健健康康,打心里开心,如果身体条件允许,会把义诊坚持到底。

转载请注明: 转自医学百科, 本文链接地址: http://blog.a-hospital.com/p/588

此条目发表在 健康资讯 分类目录,贴了 , , , , , 标签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被标记为 *

*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